《“十九屆四中全會”專欄》全會精神的國企獨家解讀
發布日期:2019-12-19 15:58
來源:
瀏覽次數:次

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并作出決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也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特別是把“創新力、控制力”列入“國企五力”,也是第一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有不少新的提法。全會重要成果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決定既有理論上的新概括又有實踐上的新要求,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決定18000多字,其框架與黨的代表大會內容順序有一致性。國有企業尤其應當從中國經濟制度建設角度,圍繞“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去認識與思考。在5000多字的公報全文中,“制度”一詞一共提到了77次,“堅持”一詞提到了57次?!皥猿帧边@個詞之所以高頻,一是在總結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時用了十三個“堅持”,同時對于未來工作的部署,也用了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核心是深入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要求,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隨著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國有企業應當學好文件,重點任務是抓住第六條中經濟制度建設,深入進行國有經濟改革、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這三大改革,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中國國企之治”的制度“密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對這個總目標的深化和展開,同時又作出許多新的部署和安排,最突出的有三點:一是突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突出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的統攝性地位;二是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凝練概括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會第一次系統描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由13個部分組成,其中《決定》第六條是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這是“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所在,也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所在;三是體現強烈的問題導向和鮮明的實踐特色,既闡明必須牢牢堅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則,又部署推進制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其中,第六方面提出國有經濟制度建設的任務。學習《決定》,須從大處著眼,方可全局在胸,心中有數。
把分配方式和市場經濟體制
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
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全會對此也作出了系統闡釋和明確部署?!稕Q定》第六部分,開頭有綱領性的部分是188個字: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多年來,我們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一大創新,就是在此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這三項制度都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這一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這里188個字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層意思回答為什么,第三層意思是怎樣做,最后落腳點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方面,《決定》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決定》強調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提出國有、國企、國資三大改革任務
《決定》第六部分,標明主題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顯然,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目的與任務。這一部分是專門講經濟制度的。分為(一)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三)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五)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分為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場經濟體制、科技與開放五大板塊。對于國有經濟來說,重點是第一板塊,這個板塊為332字,集中在137個字上。讀懂這137個字,是重中之重。請看這137個字;
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
這實際上是講的三大改革,國有經濟改革、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一是國有,二是國企,三是國資,這三個方面制度是構成國有經濟制度體系的基本要素,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必須全面建設好、始終堅持好、不斷完善和發展好。
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放在首句,意蘊深長
《決定》在國有經濟改革段落中開宗明義,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公有制實現形式,這個詞是上個世紀就提出來了,已經束之高閣多年了。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實現形式就是運營形式,實際上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首先,要實現國有經濟與國有資產的概念上以及操作層面的分離,國有經濟不等于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遠不只國有企業這一類型。其次,國有經濟應該進行戰略布局,有進有退。再次,國有企業本身的改革亟需加快,通過加快改革,才能真正穩住中國經濟當前運行的態勢。
國資作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是一種所有權歸屬,它不同于企業經營方式,不同于企業組織形式。 強調國家資本的控制,即強調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的歸屬,而適當淡化國家對企業組織形式的控制,讓企業組織形式適應市場方式,實現形式的改變,會有利于即提高國資的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反過來就會讓國資更加強大。
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總方針,在堅持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基礎的公有經濟的同時也要大力支持非公經濟發展,那么,放在混合經濟的大格局里,國企就會有進有退,在有的地方需要做強,在有的地方則需要淡出;有的產業國企需要一股獨大,而在另一些產業里,國企可能會轉變為資本結構多元化的混合企業、甚至國資不再是控股資本的企業,也就是說,國有企業在有些領域不一定要做大,甚至是退出。但是,作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現階段的經濟內涵的國家資本,則其控制力不僅體現在對國企的控制上,還會表現為其對非公經濟的控制、引導和影響力上面。實現形式,是一個含義很深的詞。20年后,再咀嚼這個詞,又有新的含義。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
結構調整,地位突出
《決定》提出“推動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下功夫”,這是當前的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要聚焦實體經濟,做強做精主業,主責主業更加突出。緊緊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通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當然,目前正在加快的央企重組、央企與地方國企重組,這在現在乃至今后一兩年內,將會明顯加快。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加速發展,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低效無效資產有序退出,包括淘汰那些低效虧損的僵尸企業,從而引起國資布局和國企布局的產業調整,從總體上有利于國資的優化。使得企業核心業務更加突出,盈利能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地位提升
《決定》繼續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過,過去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作為國企改革重要內容,譬如十九大的表述。這次,將混合所有制改革列入國有經濟范圍,實際是所有制改革范圍,內容提到前面去了。目前央企混改比例達70%,比2012年混改企業數量增加20%。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視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為民營企業帶來了發展新機遇。通過混改的推進,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融合發展、優勢互補,激發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最新發布的《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到2018年,實施混改的中央企業子企業中,混改后實現利潤增長的企業超過70%。兩個70%給人以信心。當然,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一改就好”“一混就靈”?!盎臁敝皇堑谝徊?,真正要使得混改發揮有效作用,還要進一步突出“改”,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從具體的改革實踐來看,混改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突破,更多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建立。這次《決定》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實施更寬領域的開放,就是要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包括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等;實施更深層次的開放,就是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包括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等制度。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市場逐漸成為國企混改的重要平臺。資本市場助力混改有多種模式,對資本市場助力混改充滿期待。當前,要更加突出轉換經營機制,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和全資企業的管控模式,提升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改的積極性、主動性。
國有經濟五種能力,第一次并列
我們注意,《決定》中提到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新一輪國企改革初期提及活力、競爭力、影響力等“三力”,在22號文件中有了“抗風險能力”這一表述。這次把“創新力、控制力”列入五力之中,特別是國有經濟“控制力”,何謂控制?控制什么?“度”的確定?怎樣控制?都是值得研究的新課題。目前,國有經濟產值已經退到50%以下,這是個現實狀態,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面對并且講清這個問題。
當然,這是講的整個國有經濟,而不是某一企業。在提高創新力方面,道理上容易理解,重視的是第一次與其它四力列入標準,是一個新動向中?!稕Q定》中有表述,這些是對整個國家而言,然而首先是對國有企業說的,內容多與國有企業有關。確實,國有企業要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企業。要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國有企業與各類所有制企業、各類主體的融通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不是企業
《決定》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前面是國有經濟,后面是國有資本。在理解這句話時,首先要明白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不是做小做弱,我們改革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不斷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這是我們完善制度目的
這次,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比“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語意明確,又向前推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上明確提出了“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方針,2018年3月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又繼續強調了這個方針。這與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里提出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方針相比,只有兩字之差,將“國有企業”改為“國有資本”,但其意義非凡:“做強做優做大”的主體就不再是作為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國有企業,而是落實到作為公有制實體的國有資本上來,這就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企業改革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空間。這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公有制體制及其實現方式理論的重大發展。這次,《決定》再次強調,益發強化人們的認識。
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轉變,從監管目標上來說,國資委對于國企的監管,要從管企業轉變到管資本上來;從監管體制上說,就要建立與落實國有資本的授權經營體制,將國家代表全體人民對于國有資本的控制方式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同時也將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擴展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而不光是以前那種國家對國企為主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再從公司治理結構上講,對于運行層面的國企來說,就有可能終止目前還實施的國資委與國企之間兩級的委托-代理關系,讓國資委不再成為國有控股的上市企業的直接委托人,而讓國有控股上市企業建立相對獨立的委托-代理治理結構,這會大大改善國有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效率,從而改善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從這將總體上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下一步中國經濟改革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國資應該做強做優做大,這在現階段社會主義經濟中應該是一貫的,因為,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實質就是做強做優做大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
國企改革,重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決定》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這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這個特色,很重要的是緊緊圍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點,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按照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的精神要求,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個環節,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現代化。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握“四個有機統一”,即黨組(黨委)把關定向與董事會科學決策有機統一;黨的組織力與經理層的執行力有機統一;黨組織協調各方監督力量與構建企業全方位、立體化監督格局有機統一;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有機統一。在具體落實中,要進一步明確企業黨組織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系統梳理,形成規范。
當然,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加大企業市場化改革力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上下功夫。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企業的活力,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包括積極推進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加快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激勵、分紅激勵、員工持股等政策措施,積極探索運用超額利潤分配、虛擬股權、項目跟投等方式,充分調動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重在兩類公司
《決定》提出“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這里,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只有兩句話,其中自然包括“深化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在國資委與國企之間建立國有資本投資與運行公司,就是要在國家資本的管理層面上引入市場機制,在管資本的層面上以公司模式來代替目前的行政管理模式,這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會改變目前國資委與國企之間那種二級的委托-代理關系??赡苄纬蓢Y委--國資本投資公司--國企之間三級、甚至多級的委托-代理關系,降低國資委對于國企決策的直接干預程度。將國資管理與國企管理適當分離后,就加大了國資投資的靈活性和市場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制度和國企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全會的勝利舉行,意味著我們站上了向國企治理現代化奮進的新起點。近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第三次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上做出“國企發展邁向結構更優、效益更好、質量更高”發言,提出下一步要從五個方面“下功夫”,以實際行動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行穩致遠,實際上,是對四中全會精神落實的新部署。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有、國企、國資制度體系,就一定能把我國國有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企治理效能。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自覺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大局出發,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國企改革,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把堅持黨的領導同完善公司治理結合起來,把長遠制度建設同解決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整體推進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把試點探路同推動面上改革結合起來,把破除體制機制頑疾同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結合起來,持續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就一定能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有企業治理體系,為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邁開更加堅實的步伐。(信息來源:《李錦解讀國資新聞》)
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并作出決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也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特別是把“創新力、控制力”列入“國企五力”,也是第一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有不少新的提法。全會重要成果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決定既有理論上的新概括又有實踐上的新要求,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決定18000多字,其框架與黨的代表大會內容順序有一致性。國有企業尤其應當從中國經濟制度建設角度,圍繞“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去認識與思考。在5000多字的公報全文中,“制度”一詞一共提到了77次,“堅持”一詞提到了57次?!皥猿帧边@個詞之所以高頻,一是在總結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時用了十三個“堅持”,同時對于未來工作的部署,也用了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對于國有企業來說,核心是深入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要求,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隨著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國有企業應當學好文件,重點任務是抓住第六條中經濟制度建設,深入進行國有經濟改革、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這三大改革,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中國國企之治”的制度“密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是對這個總目標的深化和展開,同時又作出許多新的部署和安排,最突出的有三點:一是突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突出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的統攝性地位;二是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凝練概括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會第一次系統描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由13個部分組成,其中《決定》第六條是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這是“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所在,也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所在;三是體現強烈的問題導向和鮮明的實踐特色,既闡明必須牢牢堅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則,又部署推進制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其中,第六方面提出國有經濟制度建設的任務。學習《決定》,須從大處著眼,方可全局在胸,心中有數。
把分配方式和市場經濟體制
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
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全會對此也作出了系統闡釋和明確部署?!稕Q定》第六部分,開頭有綱領性的部分是188個字: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多年來,我們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一大創新,就是在此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這三項制度都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這一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這里188個字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層意思回答為什么,第三層意思是怎樣做,最后落腳點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方面,《決定》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決定》強調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提出國有、國企、國資三大改革任務
《決定》第六部分,標明主題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顯然,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目的與任務。這一部分是專門講經濟制度的。分為(一)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三)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五)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分為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場經濟體制、科技與開放五大板塊。對于國有經濟來說,重點是第一板塊,這個板塊為332字,集中在137個字上。讀懂這137個字,是重中之重。請看這137個字;
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
這實際上是講的三大改革,國有經濟改革、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一是國有,二是國企,三是國資,這三個方面制度是構成國有經濟制度體系的基本要素,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必須全面建設好、始終堅持好、不斷完善和發展好。
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放在首句,意蘊深長
《決定》在國有經濟改革段落中開宗明義,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公有制實現形式,這個詞是上個世紀就提出來了,已經束之高閣多年了。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實現形式就是運營形式,實際上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首先,要實現國有經濟與國有資產的概念上以及操作層面的分離,國有經濟不等于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遠不只國有企業這一類型。其次,國有經濟應該進行戰略布局,有進有退。再次,國有企業本身的改革亟需加快,通過加快改革,才能真正穩住中國經濟當前運行的態勢。
國資作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是一種所有權歸屬,它不同于企業經營方式,不同于企業組織形式。 強調國家資本的控制,即強調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的歸屬,而適當淡化國家對企業組織形式的控制,讓企業組織形式適應市場方式,實現形式的改變,會有利于即提高國資的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反過來就會讓國資更加強大。
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總方針,在堅持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基礎的公有經濟的同時也要大力支持非公經濟發展,那么,放在混合經濟的大格局里,國企就會有進有退,在有的地方需要做強,在有的地方則需要淡出;有的產業國企需要一股獨大,而在另一些產業里,國企可能會轉變為資本結構多元化的混合企業、甚至國資不再是控股資本的企業,也就是說,國有企業在有些領域不一定要做大,甚至是退出。但是,作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現階段的經濟內涵的國家資本,則其控制力不僅體現在對國企的控制上,還會表現為其對非公經濟的控制、引導和影響力上面。實現形式,是一個含義很深的詞。20年后,再咀嚼這個詞,又有新的含義。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
結構調整,地位突出
《決定》提出“推動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下功夫”,這是當前的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要聚焦實體經濟,做強做精主業,主責主業更加突出。緊緊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決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通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當然,目前正在加快的央企重組、央企與地方國企重組,這在現在乃至今后一兩年內,將會明顯加快。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加速發展,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低效無效資產有序退出,包括淘汰那些低效虧損的僵尸企業,從而引起國資布局和國企布局的產業調整,從總體上有利于國資的優化。使得企業核心業務更加突出,盈利能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地位提升
《決定》繼續強調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過,過去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作為國企改革重要內容,譬如十九大的表述。這次,將混合所有制改革列入國有經濟范圍,實際是所有制改革范圍,內容提到前面去了。目前央企混改比例達70%,比2012年混改企業數量增加20%。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視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為民營企業帶來了發展新機遇。通過混改的推進,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融合發展、優勢互補,激發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最新發布的《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到2018年,實施混改的中央企業子企業中,混改后實現利潤增長的企業超過70%。兩個70%給人以信心。當然,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一改就好”“一混就靈”?!盎臁敝皇堑谝徊?,真正要使得混改發揮有效作用,還要進一步突出“改”,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從具體的改革實踐來看,混改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突破,更多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建立。這次《決定》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實施更寬領域的開放,就是要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包括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等;實施更深層次的開放,就是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包括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等制度。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市場逐漸成為國企混改的重要平臺。資本市場助力混改有多種模式,對資本市場助力混改充滿期待。當前,要更加突出轉換經營機制,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和全資企業的管控模式,提升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改的積極性、主動性。
國有經濟五種能力,第一次并列
我們注意,《決定》中提到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新一輪國企改革初期提及活力、競爭力、影響力等“三力”,在22號文件中有了“抗風險能力”這一表述。這次把“創新力、控制力”列入五力之中,特別是國有經濟“控制力”,何謂控制?控制什么?“度”的確定?怎樣控制?都是值得研究的新課題。目前,國有經濟產值已經退到50%以下,這是個現實狀態,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面對并且講清這個問題。
當然,這是講的整個國有經濟,而不是某一企業。在提高創新力方面,道理上容易理解,重視的是第一次與其它四力列入標準,是一個新動向中?!稕Q定》中有表述,這些是對整個國家而言,然而首先是對國有企業說的,內容多與國有企業有關。確實,國有企業要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企業。要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國有企業與各類所有制企業、各類主體的融通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不是企業
《決定》提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前面是國有經濟,后面是國有資本。在理解這句話時,首先要明白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不是做小做弱,我們改革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不斷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這是我們完善制度目的
這次,用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比“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語意明確,又向前推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上明確提出了“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方針,2018年3月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又繼續強調了這個方針。這與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里提出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方針相比,只有兩字之差,將“國有企業”改為“國有資本”,但其意義非凡:“做強做優做大”的主體就不再是作為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國有企業,而是落實到作為公有制實體的國有資本上來,這就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企業改革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空間。這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公有制體制及其實現方式理論的重大發展。這次,《決定》再次強調,益發強化人們的認識。
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轉變,從監管目標上來說,國資委對于國企的監管,要從管企業轉變到管資本上來;從監管體制上說,就要建立與落實國有資本的授權經營體制,將國家代表全體人民對于國有資本的控制方式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同時也將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擴展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而不光是以前那種國家對國企為主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再從公司治理結構上講,對于運行層面的國企來說,就有可能終止目前還實施的國資委與國企之間兩級的委托-代理關系,讓國資委不再成為國有控股的上市企業的直接委托人,而讓國有控股上市企業建立相對獨立的委托-代理治理結構,這會大大改善國有上市企業的治理結構效率,從而改善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從這將總體上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下一步中國經濟改革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國資應該做強做優做大,這在現階段社會主義經濟中應該是一貫的,因為,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實質就是做強做優做大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
國企改革,重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決定》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這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這個特色,很重要的是緊緊圍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點,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按照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的精神要求,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個環節,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現代化。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握“四個有機統一”,即黨組(黨委)把關定向與董事會科學決策有機統一;黨的組織力與經理層的執行力有機統一;黨組織協調各方監督力量與構建企業全方位、立體化監督格局有機統一;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有機統一。在具體落實中,要進一步明確企業黨組織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系統梳理,形成規范。
當然,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加大企業市場化改革力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上下功夫。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企業的活力,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包括積極推進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加快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激勵、分紅激勵、員工持股等政策措施,積極探索運用超額利潤分配、虛擬股權、項目跟投等方式,充分調動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重在兩類公司
《決定》提出“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這里,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只有兩句話,其中自然包括“深化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在國資委與國企之間建立國有資本投資與運行公司,就是要在國家資本的管理層面上引入市場機制,在管資本的層面上以公司模式來代替目前的行政管理模式,這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會改變目前國資委與國企之間那種二級的委托-代理關系??赡苄纬蓢Y委--國資本投資公司--國企之間三級、甚至多級的委托-代理關系,降低國資委對于國企決策的直接干預程度。將國資管理與國企管理適當分離后,就加大了國資投資的靈活性和市場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制度和國企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全會的勝利舉行,意味著我們站上了向國企治理現代化奮進的新起點。近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第三次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上做出“國企發展邁向結構更優、效益更好、質量更高”發言,提出下一步要從五個方面“下功夫”,以實際行動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行穩致遠,實際上,是對四中全會精神落實的新部署。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有、國企、國資制度體系,就一定能把我國國有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企治理效能。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自覺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大局出發,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國企改革,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把堅持黨的領導同完善公司治理結合起來,把長遠制度建設同解決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整體推進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把試點探路同推動面上改革結合起來,把破除體制機制頑疾同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結合起來,持續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就一定能夠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有企業治理體系,為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邁開更加堅實的步伐。(信息來源:《李錦解讀國資新聞》)